第456章 第二十三节 瓜分世界(4)
大燕帝国的大扩张时期,是从一统中国开始的。
赵明信时代,大燕帝国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政权掌握在赵明信这样的文官和吴国太后这样的妇人手中。
吴国公主在老燕王死后,虽然儿子登基称帝,可是一直垂帘听政。她垂帘,并不是因为她渴望权力,只是因为她对于宠溺的儿子不放心。李炎是一个宋徽宗式的皇帝,头脑聪明到可以在越来越形而上的齐州学宫里跟世界各国的智者辩论哲学。他跟朱熹、陆九渊兄弟这样的大儒是挚友,跟大食国的智者,跟印度的高僧能够论道。
这样的皇帝,聪明是聪明,但很难让人放心。所以官僚集团一直支持太后垂帘,而一个不怎么关心权力的太后长期垂帘,皇帝长期在学宫里论道,让官僚集团更容易施政。
可是太后一死,步入中年的皇帝,权力就开始不容制衡。赵明信任期圆满之后,老一代的功勋集团退出舞台,新一代的官僚集团野心勃勃,全都是纯粹府学出身,军旅历练的新式官僚,上到宰相,下到县令,都是这样的出身,整个行政机构刚性十足。
于是李炎亲政之后,再次发动灭宋战争。这一次相对轻松,主要打的是治安战。临安被一举攻破后,南宋大多数州府传檄而定。可是士大夫文化下的乡村社会,进行了长期斗争。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在满清晚期可以出现,在士大夫巅峰时期的宋朝更是多见。临安攻破之后,光是为赵氏殉国的官僚就多达三千,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文官,性格上其实比曾国藩更加忠烈。
治安战打了十年之久,但小规模的治安战,并不影响大燕帝国的对外扩张。
在綦业、赵明信宋燕对峙的二十年间,宋燕两大强权大收缩,给外界留下了太大的权力真空,欧洲人扩张的很猛。
中原一统之后,北方已经不再是边境,大燕帝国主要向南方扩张。第一步吞并了跟大燕国南方核心紧邻的安南国。
老燕王时代,岭南的两广就已经发展成了大燕帝国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工业化时代的人口高达百万,排名可以进入世界前五,仅次于上海、齐州、杭州和扬州。在广州发展过程中,持续对外输出的影响力,其实早就渗透了安南国。
此时的安南国,不过是一个控制着红河三角洲地区的儒家文化小国,南方占婆国是印度婆罗门文化的国家,占据着越南中部地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则是印度佛教文明的高棉帝国控制,不过高棉帝国的统治核心在吴哥窟,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是他们的边地,以前就只有名义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口很少,也很原始。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老燕王时代就在这里修建了港口基地,如今早就是汉人殖民地区。
李炎因为跟安南王国在红河北方山地的双方边民冲突,直接派遣水陆大军灭亡了安南。几年后,又派兵攻灭了占婆国。跟高棉帝国争夺湄公河也爆发了一次战争,将高棉帝国击败之后,迫使对方称臣纳贡,并且派遣了驻军。
但是在跟高棉帝国的战争中,虽然攻占了吴哥窟,但燕军伤亡惨重,最大的伤亡,不是高棉帝国的战象部队造成的,而是热带的疫病。从印加帝国和玛雅人手里采购的金鸡纳霜虽然能够治疗疟疾,可是热带气候,还是让中原人不适应,长期战争甚至引起了哗变。
于是击败高棉帝国后不久,燕军主动撤离吴哥窟,放弃吞并这块土地的想法。于是之后对统治缅甸地区的蒲甘王朝的进攻,就是以征服战为主,蒲甘王朝也是一个佛教文明国家,这个王朝的兴起,就是通过小乘佛教对腐朽的婆罗门教的冲击中建立的。王朝此时还算兴盛时期,往南扩张到了马来半岛,跟这里的燕国势力发生了多次冲突,都试图争夺半岛上的印度教封建王公的臣服。打击蒲甘王朝带来的除了蒲甘王朝表面的臣服,还有马来半岛的实际控制。
在征服高棉帝国和蒲甘王朝之间,捎带手的征服了已经衰落的丢失了爪哇等地的三佛齐和麻逸国。麻逸国没有用兵,只是威逼利诱就让麻逸国王选择了臣服,被册封为世袭土司,但国政掌握在大燕帝国派遣的总督之手。
麻逸国在这些年中,也有所扩张,大航海时代,麻逸国从一个小岛上商业城邦国家,往南吞并了菲律宾群岛南部,这里的人口和民族,跟麻逸国一样,都是从马来半岛上迁移来的巴朗盖(村社)联盟,只是他们比麻逸国更加落后,还处在氏族联盟时代,信仰主要是印度婆罗门、佛教和印度教。麻逸国兼并这些国家的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宋燕商人集团的大力支持,很多时候,都是宋商集团蛊惑麻逸国扩张的,目的是借助麻逸国之手扩展商业。
菲律宾群岛北方,则一直都是燕国基地控制,这里的小黑人很快被驯化。跟台湾一样,主要居住在山上的小黑人,修建了大量梯田,基本上跟汉人没什么土地之争。对汉人来说,在山上修建梯田鬼斧神工,可对小黑人来说,谷底的河流更加恐怖和变化无常,汉人修建的水利设施更加诡异。两大族群和平发展了很多年,冲突都不是很大,因此北方平原地区早就形成了一些汉人村落,以中国男方的福建人居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明信时代,大燕帝国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政权掌握在赵明信这样的文官和吴国太后这样的妇人手中。
吴国公主在老燕王死后,虽然儿子登基称帝,可是一直垂帘听政。她垂帘,并不是因为她渴望权力,只是因为她对于宠溺的儿子不放心。李炎是一个宋徽宗式的皇帝,头脑聪明到可以在越来越形而上的齐州学宫里跟世界各国的智者辩论哲学。他跟朱熹、陆九渊兄弟这样的大儒是挚友,跟大食国的智者,跟印度的高僧能够论道。
这样的皇帝,聪明是聪明,但很难让人放心。所以官僚集团一直支持太后垂帘,而一个不怎么关心权力的太后长期垂帘,皇帝长期在学宫里论道,让官僚集团更容易施政。
可是太后一死,步入中年的皇帝,权力就开始不容制衡。赵明信任期圆满之后,老一代的功勋集团退出舞台,新一代的官僚集团野心勃勃,全都是纯粹府学出身,军旅历练的新式官僚,上到宰相,下到县令,都是这样的出身,整个行政机构刚性十足。
于是李炎亲政之后,再次发动灭宋战争。这一次相对轻松,主要打的是治安战。临安被一举攻破后,南宋大多数州府传檄而定。可是士大夫文化下的乡村社会,进行了长期斗争。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在满清晚期可以出现,在士大夫巅峰时期的宋朝更是多见。临安攻破之后,光是为赵氏殉国的官僚就多达三千,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文官,性格上其实比曾国藩更加忠烈。
治安战打了十年之久,但小规模的治安战,并不影响大燕帝国的对外扩张。
在綦业、赵明信宋燕对峙的二十年间,宋燕两大强权大收缩,给外界留下了太大的权力真空,欧洲人扩张的很猛。
中原一统之后,北方已经不再是边境,大燕帝国主要向南方扩张。第一步吞并了跟大燕国南方核心紧邻的安南国。
老燕王时代,岭南的两广就已经发展成了大燕帝国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工业化时代的人口高达百万,排名可以进入世界前五,仅次于上海、齐州、杭州和扬州。在广州发展过程中,持续对外输出的影响力,其实早就渗透了安南国。
此时的安南国,不过是一个控制着红河三角洲地区的儒家文化小国,南方占婆国是印度婆罗门文化的国家,占据着越南中部地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则是印度佛教文明的高棉帝国控制,不过高棉帝国的统治核心在吴哥窟,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是他们的边地,以前就只有名义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口很少,也很原始。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老燕王时代就在这里修建了港口基地,如今早就是汉人殖民地区。
李炎因为跟安南王国在红河北方山地的双方边民冲突,直接派遣水陆大军灭亡了安南。几年后,又派兵攻灭了占婆国。跟高棉帝国争夺湄公河也爆发了一次战争,将高棉帝国击败之后,迫使对方称臣纳贡,并且派遣了驻军。
但是在跟高棉帝国的战争中,虽然攻占了吴哥窟,但燕军伤亡惨重,最大的伤亡,不是高棉帝国的战象部队造成的,而是热带的疫病。从印加帝国和玛雅人手里采购的金鸡纳霜虽然能够治疗疟疾,可是热带气候,还是让中原人不适应,长期战争甚至引起了哗变。
于是击败高棉帝国后不久,燕军主动撤离吴哥窟,放弃吞并这块土地的想法。于是之后对统治缅甸地区的蒲甘王朝的进攻,就是以征服战为主,蒲甘王朝也是一个佛教文明国家,这个王朝的兴起,就是通过小乘佛教对腐朽的婆罗门教的冲击中建立的。王朝此时还算兴盛时期,往南扩张到了马来半岛,跟这里的燕国势力发生了多次冲突,都试图争夺半岛上的印度教封建王公的臣服。打击蒲甘王朝带来的除了蒲甘王朝表面的臣服,还有马来半岛的实际控制。
在征服高棉帝国和蒲甘王朝之间,捎带手的征服了已经衰落的丢失了爪哇等地的三佛齐和麻逸国。麻逸国没有用兵,只是威逼利诱就让麻逸国王选择了臣服,被册封为世袭土司,但国政掌握在大燕帝国派遣的总督之手。
麻逸国在这些年中,也有所扩张,大航海时代,麻逸国从一个小岛上商业城邦国家,往南吞并了菲律宾群岛南部,这里的人口和民族,跟麻逸国一样,都是从马来半岛上迁移来的巴朗盖(村社)联盟,只是他们比麻逸国更加落后,还处在氏族联盟时代,信仰主要是印度婆罗门、佛教和印度教。麻逸国兼并这些国家的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宋燕商人集团的大力支持,很多时候,都是宋商集团蛊惑麻逸国扩张的,目的是借助麻逸国之手扩展商业。
菲律宾群岛北方,则一直都是燕国基地控制,这里的小黑人很快被驯化。跟台湾一样,主要居住在山上的小黑人,修建了大量梯田,基本上跟汉人没什么土地之争。对汉人来说,在山上修建梯田鬼斧神工,可对小黑人来说,谷底的河流更加恐怖和变化无常,汉人修建的水利设施更加诡异。两大族群和平发展了很多年,冲突都不是很大,因此北方平原地区早就形成了一些汉人村落,以中国男方的福建人居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