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二)
有人因此会去说,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但很少有人会去想,到底是因为什么这个社会变成了这个样子?
然而我很清楚,我在做的,与大流背道相驰。我曾在新浪博客中看到过一个博主写道:这几十年以来,我们中国人自己丢掉了些什么?第一是文化,曾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盛世;继而是中医;再接着是被他人奴役的羞耻心。近代革命的伟人,甚至是古代很有分量的那些人,无一不是世家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危机意识,一是钱;二是学问;三是人脉。而我们,一没钱、二没文化、三没人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在无形中被分到了不同的阶层,然后周而复始的从一堆物质变成一个人再变成一堆物质。
我深以为然,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中,形式大于实践。就拿背的那些个《弟子规》《三字经》来说,其实有好多字他们也都不认识,更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含义。漫无目的的乱背,根本起不到了解和传扬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知识会越来越多,学生如何学习、学什么就变得很重要,应试教育总有不适用的时候。而且,单纯的一个因数,一个编者一个说法,素数、质数、质因数等等,铺述的杂乱和专业术语的冗杂造成了严重的教学障碍,而文化,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又将何去何从?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蜕变,恶趣味占领市场,主流文化被抛之脑后,这才是社会最大的悲哀。
我很清楚的意识到我们最薄弱飞地方在哪里,以及将如何去补充,甚至是创立一套相关的教育体系,让我们重拾校园文化。
“文化自信”的意义远不止那么简单,否则为什么当初日本人占领需要用到文化侵略也就不足为奇。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互补融合必定会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到时候,文化冲击、文化侵略将会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所在。
我们在抛弃的东西,西方国家在拿来研究,比如说中医,而现在,在国外流行的“汉文化”、孔子学院与我们自身所接收到的其实是不成正比的。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我们同化了他们吗?真的是这样吗?要是如此,怕是在唐朝的时候,东瀛就应该是隶属我们的一个岛了。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谈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点,在当下同样是造成整体事态的严重隘口。
很多人都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传统文化是根。但这些年听到的更多的是质疑之声:文化能干什么?
为了方便大多数人,成语的意思改了又改,字的音节、含义删了又删。给(ji)予变成了给(gěi)予又变成给(ji)予,坐骑(ji)变成了坐骑(qi),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被人曲解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其实文化的过度解读,失去原有的含义,本身就是在造路。比如说阅读理解,作者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不见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新闻,有作者看到阅读理解以后懵了,因为当时他就是在抱怨,没想到出题人却是说作者反衬了一种xx的现象。
既是如此,我们所维护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该维护的又会弃置何处?
以小见大、以点概全,在现如今,应试教育是最符合国情的,但还需要加一门科目:文化——真正的文化。
现在的社会是以“数字”衡量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大问题,需要做的不是一城一池的计较,势必要从大政策、大体制上进行改革,光喊口号,追求数字效应是没有用的。教育基层因为本身所处的位置,不得不走上这条不归路,要想开辟一条新路子真的很难。一旦违背社会走向,势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而政策的执行就不一样了,它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来规避大方针的错误,也可以利用其它方面牵制它不会走歪路。
立国先立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小培养就是为了安身立命,然后素质培养成人。但这其中的风险,缺少救治的体系,尤其是学生的心性不稳定,一不小心就会走歪,最后造成无法预估的灾祸。
我们的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纲的,致使很多时候,文教卫的领导很尴尬。文化是国人的文化,一味的“拿来”,就会被淘汰,而且人们有了钱,拿的东西不是好的。
每个国度之间差别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化差异也促成了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益于千百年来的流传和总结,这是我们不得不进行防范的东西。
……
合上笔记本,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耗费了我不少的精力,但我还是决定把这些写出来,作为自己的规划。因为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道路,因为我想做一个可以改变些什么的人。
师父和师母看了我的报告,面面相觑,因为我写的这些,怕是在官场的那些个喊着为国为民的人也写不出来。看完之后,他们看我的眼神就非常的不一样,虽然他们帮不了我什么,但我知道,他们那个时候一定非常的激动。
“那你就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吧!我支持你。”师父看着我,目光里充满了和煦。
“我一定会努力的。”
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抑郁症已经好了,而且,我清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平衡我心里的这杆秤。
然而我很清楚,我在做的,与大流背道相驰。我曾在新浪博客中看到过一个博主写道:这几十年以来,我们中国人自己丢掉了些什么?第一是文化,曾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盛世;继而是中医;再接着是被他人奴役的羞耻心。近代革命的伟人,甚至是古代很有分量的那些人,无一不是世家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危机意识,一是钱;二是学问;三是人脉。而我们,一没钱、二没文化、三没人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在无形中被分到了不同的阶层,然后周而复始的从一堆物质变成一个人再变成一堆物质。
我深以为然,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中,形式大于实践。就拿背的那些个《弟子规》《三字经》来说,其实有好多字他们也都不认识,更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含义。漫无目的的乱背,根本起不到了解和传扬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知识会越来越多,学生如何学习、学什么就变得很重要,应试教育总有不适用的时候。而且,单纯的一个因数,一个编者一个说法,素数、质数、质因数等等,铺述的杂乱和专业术语的冗杂造成了严重的教学障碍,而文化,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又将何去何从?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蜕变,恶趣味占领市场,主流文化被抛之脑后,这才是社会最大的悲哀。
我很清楚的意识到我们最薄弱飞地方在哪里,以及将如何去补充,甚至是创立一套相关的教育体系,让我们重拾校园文化。
“文化自信”的意义远不止那么简单,否则为什么当初日本人占领需要用到文化侵略也就不足为奇。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互补融合必定会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到时候,文化冲击、文化侵略将会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所在。
我们在抛弃的东西,西方国家在拿来研究,比如说中医,而现在,在国外流行的“汉文化”、孔子学院与我们自身所接收到的其实是不成正比的。也许有人会问,这不是我们同化了他们吗?真的是这样吗?要是如此,怕是在唐朝的时候,东瀛就应该是隶属我们的一个岛了。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谈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点,在当下同样是造成整体事态的严重隘口。
很多人都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传统文化是根。但这些年听到的更多的是质疑之声:文化能干什么?
为了方便大多数人,成语的意思改了又改,字的音节、含义删了又删。给(ji)予变成了给(gěi)予又变成给(ji)予,坐骑(ji)变成了坐骑(qi),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被人曲解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其实文化的过度解读,失去原有的含义,本身就是在造路。比如说阅读理解,作者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不见得。曾经看过的一篇新闻,有作者看到阅读理解以后懵了,因为当时他就是在抱怨,没想到出题人却是说作者反衬了一种xx的现象。
既是如此,我们所维护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该维护的又会弃置何处?
以小见大、以点概全,在现如今,应试教育是最符合国情的,但还需要加一门科目:文化——真正的文化。
现在的社会是以“数字”衡量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大问题,需要做的不是一城一池的计较,势必要从大政策、大体制上进行改革,光喊口号,追求数字效应是没有用的。教育基层因为本身所处的位置,不得不走上这条不归路,要想开辟一条新路子真的很难。一旦违背社会走向,势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而政策的执行就不一样了,它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来规避大方针的错误,也可以利用其它方面牵制它不会走歪路。
立国先立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小培养就是为了安身立命,然后素质培养成人。但这其中的风险,缺少救治的体系,尤其是学生的心性不稳定,一不小心就会走歪,最后造成无法预估的灾祸。
我们的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纲的,致使很多时候,文教卫的领导很尴尬。文化是国人的文化,一味的“拿来”,就会被淘汰,而且人们有了钱,拿的东西不是好的。
每个国度之间差别最大的就是文化,文化差异也促成了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益于千百年来的流传和总结,这是我们不得不进行防范的东西。
……
合上笔记本,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耗费了我不少的精力,但我还是决定把这些写出来,作为自己的规划。因为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道路,因为我想做一个可以改变些什么的人。
师父和师母看了我的报告,面面相觑,因为我写的这些,怕是在官场的那些个喊着为国为民的人也写不出来。看完之后,他们看我的眼神就非常的不一样,虽然他们帮不了我什么,但我知道,他们那个时候一定非常的激动。
“那你就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吧!我支持你。”师父看着我,目光里充满了和煦。
“我一定会努力的。”
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抑郁症已经好了,而且,我清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平衡我心里的这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