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而那内务府官员便是不认为熟读医书有何必要,见到皇上的态度之后,也不敢再说什么。
其他官员之中,也有对容歆不屑之人,可出头鸟已经碰壁,他们自不会再触霉头。
两个时辰后,江宁织造府和南巡仪仗排查结束。
队列中类似疟疾症状的官员只有先前那一人,其余二十三人,皆是侍卫;织造府中,曹家主子并无染病之人,只下人中查出患病者一十三人。
这些人中,具体有多少是患有疟疾的,还需要太医一一检查过后方能确定,但随行的御医和太医人数不多,容歆能够调动的也只那么三人,是以进度稍慢。
容歆并不在意,慢些也无妨,左右早晚都能查出来,她现在要做的便是尽量确保剩下的人不会继续染上疟疾。
从贫苦百姓更容易得疟疾,到此时查出的人侍卫和下人居多,即便没有常识也可推测出,处于更加恶劣环境中的人,更容易染病。
侍卫和下人们住宿之处相对闷热潮湿,卫生程度也稍差,而织造府中,种满驱蚊草,每日皆有专人打扫,在这里居住行动的人,没有染病。
如此,容歆的防护措施,便可有针对性的安排下去,有条不紊,完全不像是才来织造府几日,第一天接管织造府的人。
容歆不需要织造府原有的下人信服,她只要他们听话便可,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容歆只需要将她的安排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李氏和浅缃。
这一系列安排,她并没有避讳任何人,御医和容歆讨论过后,认为可以实施地,便会汇报给康熙,再由江宁府知府公告百姓自行防护。
东珠习惯于待在容歆身边,这一次宝娴几人无需阿玛交代,也跟在容歆身边,看着她下的一道道令,记在心里,不懂便会询问,努力学习。
容歆空闲时,便会为几人讲明她做某一件事的缘由,便是完琦和娜仁图雅偶尔傻乎乎的问题,也不会随便对待。
这样的机会不可多得,李氏不是个傻的,她先前那般轻视花匠的病情,只是因为那些官太太都有的养尊处优的习惯,不代表她不重视容歆。
事实上,李氏比丈夫曹寅都更明白容歆的能力,那是她亲眼见过的,便是闺中时那些传闻中有名的擅长管家理事的夫人们,也没有几个如容歆那般游刃有余。
世家大族给女儿找教养嬷嬷是为什么,而容歆这样侍奉过元后,教养过太子,顶级的女官,那是宫外各家花多少钱都求不到的教养嬷嬷。
于是李氏难得不顾她织造夫人的颜面,厚着脸皮命两个嫡出的女儿,时时刻刻跟在身边,能学多少便学多少。
容歆看在眼里,对她的心思不反感,甚至也鼓励李氏的两个女儿提出问题。
不过容歆发现,李氏这人旁的且不说,教养出来的女儿确实出色,聪敏灵慧,一点便透,相较于她们二人,完琦和娜仁图雅逊色不少。
当然,容歆并不是认为完琦和娜仁图雅笨,只是两人根本不愿在管家理事这一道上耗费心神,有些时候便稍显懵懂。
各人有各人的处事方式,便是对姑娘家也该因材施教,因而容歆并没有强制性地“纠正”她们什么。
织造府十分有序,待到查清楚织造府和南巡队列中染疟疾的具体人数,直接送到康熙命人专门安排出来的隔离之所,统一治疗之后,织造府便彻底平静下来。
清查整个江宁府要比容歆清查织造府困难许多,容歆也是听太子说,才知道,原来江宁府官员为了接驾,控制百姓出行,贫民和流民也不许随意进出城,去医馆看病的只有官家富户,寻常百姓少之又少。
容歆便是只听太子说,已是气愤至极,但就像李氏将那个患病的花匠随意地赶出府一样,官员为了让皇上看到一个“盛世”,一直无所不用其极。
哪怕太子第一次下江南,也心知江宁府的手段,甚至算是相对温和的。
容歆提不起叹气的心,转而问道:“殿下,医馆中查出多少人患疟疾?”
“已逾两百人。”
“这么多?那百姓……”
太子没有说话,可容歆知道,只会遭不会更好。
随后的几日,每一日都要重新更新江宁府染疟疾的人数,康熙正式下令暂停南巡,先行救治百姓。
康熙命京中送赈灾银和药材到江宁来,太子和大阿哥等人则是联通本地商人富户,先是借一个大宅子收拢富家病患,然后又在江宁城外搭建临时收拢之所,救治百姓。
然而此次疟疾来势汹汹,城中所有的大夫全都召来救治百姓,康熙连御医和太医也派了出去,依旧挽救不了众多百姓的性命。
太子每每闻听便心痛不已,思来想去,唯有一个办法能控制疟疾,那便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的金鸡纳霜。
“此法不可。”康熙毫不犹豫地拒绝,“另想他法,不可向百姓宣扬此等神药。”
太子劝道:“皇阿玛,为何不可?如今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既有救治之法,为何不可?”
在场只有康熙、太子和三位阿哥,太子两个“为何不可”问出来,大阿哥、四阿哥和三阿哥皆抬头看向皇阿玛,等待皇阿玛的回答。
康熙平静地问:“宫中的神药乃是传教士进献,数量不多,太子以为,能救治这众多百姓吗?”
“便是真的拿出来,你想救谁?你又能舍弃谁?”
只要是被舍弃的,没有人会理解他们的难处,只会怨恨。
“皇阿玛。”太子并不因他的话乱了分寸,拱手道,“那神药源于一种名为金鸡纳的树,儿臣先前请福建海商带回一些,如今栽种在云南,或可命人快马加鞭带回来研制药物……”
“百姓等得起吗?”
太子抿嘴,然后坚持道:“总不能什么也不做,但凡有一个百姓治好,便不是无用之功。”
康熙不是能够看着众多百姓去死的帝王,否则早在发现的一刻便会离开江宁府,也不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救治。
但是,康熙有底线,面无表情道:“你想研制神药,朕可以不阻拦,但绝不能教百姓知道神药的存在。”
太子想也不想地答应下来,随即便告辞离开去准备,其余阿哥们与他一同告退。
大阿哥昂首阔步地走在太子身边,习惯性讥讽道:“还以为太子改性了,不想着知难而上的本事,还是教人自愧不如。”
十三阿哥年轻,不好在兄长们面前出声,只老老实实跟在后头。
四阿哥一向与太子要好,便担心道:“太子二哥……”
太子摇头,知道四阿哥要说什么,可是他意已决,并不准备再更改。
大阿哥则是讽刺归讽刺,没想过太子会改变决定,扔下一句“去城外看看”,便要大踏步离开。
太子提高音量,提醒道:“大哥,御医配的药,记得戴在身上。”
大阿哥已走远,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见,十三阿哥看了一眼两位哥哥,道:“太子二哥、四哥,我跟大哥一起去,该准备的我会准备。”
太子点头,目送他离开。
四阿哥此时方才低声道:“太子二哥,您真的不知道皇阿玛的意思吗?”
太子沉默,他当然知道。
皇阿玛一直抬高八旗的地位,抬高满人的地位,便是因为满人少汉人多,且科举读书上汉人一直比满人更加出众,担心汉人不受控。
可太子不这么认为,他自认不逊色于旁人,爱新觉罗氏以及八旗亦有众多出众的年轻一辈,哪怕汉人再优秀,不代表不可同堂竞争。
而且竞争能够推人进步,八旗如今这般不思进取,便是安逸太久了……
太子背手而立,望着天际,像是对四阿哥,也像是在对自己说:“若只念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便永远不属于这片土地,是以上位者,理应一视同仁,天下百姓,不分满汉,皆是子民。”
第216章
四阿哥惊得失去冷静。
太子这话, 无异于明明白白地告诉旁人,他和皇阿玛的政见不同。
可皇阿玛是帝王,太子还只是太子, 他便如此……
四阿哥脑中不受控制地想太子是不是疯了, 然而依旧是不受控制地, 四阿哥竟然有些认同太子的话……
但太子并没有给他多少思考的时间,见到近身侍卫赶到, 便对四阿哥道:“稍后我们去城中看一看, 江宁府城秩序不可乱。”
四阿哥回神, 认真地点头, “是,我这便去准备。”
太子回身看了一眼,然后阔步走向前方。
不止江宁府出现众多疟疾病人,附近的府城官员知道江宁府的情况后,纷纷将各府情况报至江宁织造府。
太子命人前往云南不惜代价地带回金鸡纳树,而此地仍旧按照原有的方法继续医治,偶尔有一两个百姓痊愈,便会尽力宣扬出去,表明朝廷一直没有放弃他们。
但实际治愈情况不容乐观,唯一值得庆幸地便是,因为有力地控制,疟疾的扩散并不迅速。
一个月后, 太子的树连根一起被运了回来, 一同到江宁府的,还有两个懂西方医术的传教士。
宫中御医和两个传教士被太子安排研究金鸡纳霜, 而康熙在此处停留已久, 已经决定返回京城。
太子原还不想走, 还未来得及向皇阿玛请示,便被大阿哥提前预知,连讽带刺道:“马上便要入秋,太子那树来得再晚些,疟疾便要自动消散了……”
而不需要大阿哥说,太子便猜到他没说的话是,如若金鸡纳霜再晚些配出来,得疟疾的百姓便要死尽……
“大哥有所不知。”太子认真地解释道,“据传教士和御医所说,此药于重病患者更为有效,待尽快配出药来,便可解百姓之苦。”
大阿哥瞪他一眼,恶声恶气道:“非要显示你这个太子的能耐吗?你便是留在江宁府也于事无补,莫要惹得姑姑跟着操心。”
太子听他提起姑姑,稍加思索后便决定暂且不去找皇阿玛,而是先询问过御医和传教士,确定药三两日便可配出来,这才向皇阿玛请示道:“回禀皇阿玛,御驾重新启行还需得几日,届时百姓用药,想必会有所好转,为定民心,儿臣想请皇阿玛游览秦淮河畔风光。”
康熙询问他几句关于药的配制,太子一一回答后,康熙点头应允。
三日后,金鸡纳霜开始用于医治江宁府的百姓,与此同时,太子为了他对皇阿玛的承诺,只能让御医几人加班加点的配置药物送往各处。
回京城的日期最终定在九月十六日,九月十三日,康熙等人前往秦淮河畔乘船赏景。
不止康熙一直待在织造府不得动弹,容歆和几个格格亦是如此,是以能够出来游玩,众人都保持着一种亢奋的状态。
他们登上的游船,是江宁府最大的一艘,足有三层高,容歆和几位格格们便随康熙、太子站在最顶层的甲板上。
阿日斯兰和娜仁图雅从蒙古而来,自小未见过江南美景,即便一路而来已见过不少,此时依旧为河畔的美景痴迷。
宝娴本就是极规矩的性子,又年纪渐长有些明晓,便以容歆为界,并未和兄妹二人站在一处。
吉雅和完琦并不在意那许多,和娜仁图雅凑在一处,指指这指指那儿,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阿日斯兰的眼神不时落在宝娴身上,最终勇敢地走向她。
容歆担心格格们掉下去,一直关注着每一个人,自然注意到阿日斯兰的动作,也注意到宝娴羞红的脸和不自觉后退地脚步。
吉雅三人更是促狭地盯着两人偷笑,容歆冲着她们轻轻摇头,才教三人收敛一些,只用眼角余光去看他们二人。
宝娴只是害羞,该有的礼节半分不差,在阿日斯兰站定在两步外后,福了福身,温柔道:“世子。”
“格格。”阿日斯兰拱手,不同于一般蒙古人,斯文道,“我父王已派人到京中接我们兄妹二人回蒙古,再见之期不知在何时,日后格格若有机会再到蒙古,我们兄妹二人便做东道主,请格格们去骑马打猎。”
宝娴至今也不喜欢骑马打猎,但她经当年之事后,懂得些从前一直不以为然的道理,那便是武力确实在很多时候能够有大用处。
她对练武没有兴致,却可以强健身体,因此对阿日斯兰的话倒也不排斥,笑着应下来,只是应下之后,又歉道:“可惜我不擅骑射,若果真还有机会,希望不会扫世子的兴。”
阿日斯兰闻言,不以为意道:“我与格格相识后,便觉格格虽外表像这江南般柔美温婉,实则骨血中仍然有草原儿女的血性,草原欢迎所有的勇士。”
“勇士”一出,也在偷听的容歆险些笑出声来,她甚至不用看,便知宝娴此时的神情定然也微妙至极。
蒙古出来的男人,某些方面倒是一脉相承。
而另一边,大阿哥看阿日斯兰靠近女儿,一对儿少年少女还有说有笑的,眼睛里几欲冒火,脚步一动便欲过去“拆散”他们。
太子动作极快地抓住大阿哥的手臂,笑道:“大哥,江宁知府说给皇阿玛准备了贺礼,你不留在此处,要去哪儿?”
其他官员之中,也有对容歆不屑之人,可出头鸟已经碰壁,他们自不会再触霉头。
两个时辰后,江宁织造府和南巡仪仗排查结束。
队列中类似疟疾症状的官员只有先前那一人,其余二十三人,皆是侍卫;织造府中,曹家主子并无染病之人,只下人中查出患病者一十三人。
这些人中,具体有多少是患有疟疾的,还需要太医一一检查过后方能确定,但随行的御医和太医人数不多,容歆能够调动的也只那么三人,是以进度稍慢。
容歆并不在意,慢些也无妨,左右早晚都能查出来,她现在要做的便是尽量确保剩下的人不会继续染上疟疾。
从贫苦百姓更容易得疟疾,到此时查出的人侍卫和下人居多,即便没有常识也可推测出,处于更加恶劣环境中的人,更容易染病。
侍卫和下人们住宿之处相对闷热潮湿,卫生程度也稍差,而织造府中,种满驱蚊草,每日皆有专人打扫,在这里居住行动的人,没有染病。
如此,容歆的防护措施,便可有针对性的安排下去,有条不紊,完全不像是才来织造府几日,第一天接管织造府的人。
容歆不需要织造府原有的下人信服,她只要他们听话便可,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容歆只需要将她的安排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李氏和浅缃。
这一系列安排,她并没有避讳任何人,御医和容歆讨论过后,认为可以实施地,便会汇报给康熙,再由江宁府知府公告百姓自行防护。
东珠习惯于待在容歆身边,这一次宝娴几人无需阿玛交代,也跟在容歆身边,看着她下的一道道令,记在心里,不懂便会询问,努力学习。
容歆空闲时,便会为几人讲明她做某一件事的缘由,便是完琦和娜仁图雅偶尔傻乎乎的问题,也不会随便对待。
这样的机会不可多得,李氏不是个傻的,她先前那般轻视花匠的病情,只是因为那些官太太都有的养尊处优的习惯,不代表她不重视容歆。
事实上,李氏比丈夫曹寅都更明白容歆的能力,那是她亲眼见过的,便是闺中时那些传闻中有名的擅长管家理事的夫人们,也没有几个如容歆那般游刃有余。
世家大族给女儿找教养嬷嬷是为什么,而容歆这样侍奉过元后,教养过太子,顶级的女官,那是宫外各家花多少钱都求不到的教养嬷嬷。
于是李氏难得不顾她织造夫人的颜面,厚着脸皮命两个嫡出的女儿,时时刻刻跟在身边,能学多少便学多少。
容歆看在眼里,对她的心思不反感,甚至也鼓励李氏的两个女儿提出问题。
不过容歆发现,李氏这人旁的且不说,教养出来的女儿确实出色,聪敏灵慧,一点便透,相较于她们二人,完琦和娜仁图雅逊色不少。
当然,容歆并不是认为完琦和娜仁图雅笨,只是两人根本不愿在管家理事这一道上耗费心神,有些时候便稍显懵懂。
各人有各人的处事方式,便是对姑娘家也该因材施教,因而容歆并没有强制性地“纠正”她们什么。
织造府十分有序,待到查清楚织造府和南巡队列中染疟疾的具体人数,直接送到康熙命人专门安排出来的隔离之所,统一治疗之后,织造府便彻底平静下来。
清查整个江宁府要比容歆清查织造府困难许多,容歆也是听太子说,才知道,原来江宁府官员为了接驾,控制百姓出行,贫民和流民也不许随意进出城,去医馆看病的只有官家富户,寻常百姓少之又少。
容歆便是只听太子说,已是气愤至极,但就像李氏将那个患病的花匠随意地赶出府一样,官员为了让皇上看到一个“盛世”,一直无所不用其极。
哪怕太子第一次下江南,也心知江宁府的手段,甚至算是相对温和的。
容歆提不起叹气的心,转而问道:“殿下,医馆中查出多少人患疟疾?”
“已逾两百人。”
“这么多?那百姓……”
太子没有说话,可容歆知道,只会遭不会更好。
随后的几日,每一日都要重新更新江宁府染疟疾的人数,康熙正式下令暂停南巡,先行救治百姓。
康熙命京中送赈灾银和药材到江宁来,太子和大阿哥等人则是联通本地商人富户,先是借一个大宅子收拢富家病患,然后又在江宁城外搭建临时收拢之所,救治百姓。
然而此次疟疾来势汹汹,城中所有的大夫全都召来救治百姓,康熙连御医和太医也派了出去,依旧挽救不了众多百姓的性命。
太子每每闻听便心痛不已,思来想去,唯有一个办法能控制疟疾,那便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的金鸡纳霜。
“此法不可。”康熙毫不犹豫地拒绝,“另想他法,不可向百姓宣扬此等神药。”
太子劝道:“皇阿玛,为何不可?如今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既有救治之法,为何不可?”
在场只有康熙、太子和三位阿哥,太子两个“为何不可”问出来,大阿哥、四阿哥和三阿哥皆抬头看向皇阿玛,等待皇阿玛的回答。
康熙平静地问:“宫中的神药乃是传教士进献,数量不多,太子以为,能救治这众多百姓吗?”
“便是真的拿出来,你想救谁?你又能舍弃谁?”
只要是被舍弃的,没有人会理解他们的难处,只会怨恨。
“皇阿玛。”太子并不因他的话乱了分寸,拱手道,“那神药源于一种名为金鸡纳的树,儿臣先前请福建海商带回一些,如今栽种在云南,或可命人快马加鞭带回来研制药物……”
“百姓等得起吗?”
太子抿嘴,然后坚持道:“总不能什么也不做,但凡有一个百姓治好,便不是无用之功。”
康熙不是能够看着众多百姓去死的帝王,否则早在发现的一刻便会离开江宁府,也不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救治。
但是,康熙有底线,面无表情道:“你想研制神药,朕可以不阻拦,但绝不能教百姓知道神药的存在。”
太子想也不想地答应下来,随即便告辞离开去准备,其余阿哥们与他一同告退。
大阿哥昂首阔步地走在太子身边,习惯性讥讽道:“还以为太子改性了,不想着知难而上的本事,还是教人自愧不如。”
十三阿哥年轻,不好在兄长们面前出声,只老老实实跟在后头。
四阿哥一向与太子要好,便担心道:“太子二哥……”
太子摇头,知道四阿哥要说什么,可是他意已决,并不准备再更改。
大阿哥则是讽刺归讽刺,没想过太子会改变决定,扔下一句“去城外看看”,便要大踏步离开。
太子提高音量,提醒道:“大哥,御医配的药,记得戴在身上。”
大阿哥已走远,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见,十三阿哥看了一眼两位哥哥,道:“太子二哥、四哥,我跟大哥一起去,该准备的我会准备。”
太子点头,目送他离开。
四阿哥此时方才低声道:“太子二哥,您真的不知道皇阿玛的意思吗?”
太子沉默,他当然知道。
皇阿玛一直抬高八旗的地位,抬高满人的地位,便是因为满人少汉人多,且科举读书上汉人一直比满人更加出众,担心汉人不受控。
可太子不这么认为,他自认不逊色于旁人,爱新觉罗氏以及八旗亦有众多出众的年轻一辈,哪怕汉人再优秀,不代表不可同堂竞争。
而且竞争能够推人进步,八旗如今这般不思进取,便是安逸太久了……
太子背手而立,望着天际,像是对四阿哥,也像是在对自己说:“若只念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便永远不属于这片土地,是以上位者,理应一视同仁,天下百姓,不分满汉,皆是子民。”
第216章
四阿哥惊得失去冷静。
太子这话, 无异于明明白白地告诉旁人,他和皇阿玛的政见不同。
可皇阿玛是帝王,太子还只是太子, 他便如此……
四阿哥脑中不受控制地想太子是不是疯了, 然而依旧是不受控制地, 四阿哥竟然有些认同太子的话……
但太子并没有给他多少思考的时间,见到近身侍卫赶到, 便对四阿哥道:“稍后我们去城中看一看, 江宁府城秩序不可乱。”
四阿哥回神, 认真地点头, “是,我这便去准备。”
太子回身看了一眼,然后阔步走向前方。
不止江宁府出现众多疟疾病人,附近的府城官员知道江宁府的情况后,纷纷将各府情况报至江宁织造府。
太子命人前往云南不惜代价地带回金鸡纳树,而此地仍旧按照原有的方法继续医治,偶尔有一两个百姓痊愈,便会尽力宣扬出去,表明朝廷一直没有放弃他们。
但实际治愈情况不容乐观,唯一值得庆幸地便是,因为有力地控制,疟疾的扩散并不迅速。
一个月后, 太子的树连根一起被运了回来, 一同到江宁府的,还有两个懂西方医术的传教士。
宫中御医和两个传教士被太子安排研究金鸡纳霜, 而康熙在此处停留已久, 已经决定返回京城。
太子原还不想走, 还未来得及向皇阿玛请示,便被大阿哥提前预知,连讽带刺道:“马上便要入秋,太子那树来得再晚些,疟疾便要自动消散了……”
而不需要大阿哥说,太子便猜到他没说的话是,如若金鸡纳霜再晚些配出来,得疟疾的百姓便要死尽……
“大哥有所不知。”太子认真地解释道,“据传教士和御医所说,此药于重病患者更为有效,待尽快配出药来,便可解百姓之苦。”
大阿哥瞪他一眼,恶声恶气道:“非要显示你这个太子的能耐吗?你便是留在江宁府也于事无补,莫要惹得姑姑跟着操心。”
太子听他提起姑姑,稍加思索后便决定暂且不去找皇阿玛,而是先询问过御医和传教士,确定药三两日便可配出来,这才向皇阿玛请示道:“回禀皇阿玛,御驾重新启行还需得几日,届时百姓用药,想必会有所好转,为定民心,儿臣想请皇阿玛游览秦淮河畔风光。”
康熙询问他几句关于药的配制,太子一一回答后,康熙点头应允。
三日后,金鸡纳霜开始用于医治江宁府的百姓,与此同时,太子为了他对皇阿玛的承诺,只能让御医几人加班加点的配置药物送往各处。
回京城的日期最终定在九月十六日,九月十三日,康熙等人前往秦淮河畔乘船赏景。
不止康熙一直待在织造府不得动弹,容歆和几个格格亦是如此,是以能够出来游玩,众人都保持着一种亢奋的状态。
他们登上的游船,是江宁府最大的一艘,足有三层高,容歆和几位格格们便随康熙、太子站在最顶层的甲板上。
阿日斯兰和娜仁图雅从蒙古而来,自小未见过江南美景,即便一路而来已见过不少,此时依旧为河畔的美景痴迷。
宝娴本就是极规矩的性子,又年纪渐长有些明晓,便以容歆为界,并未和兄妹二人站在一处。
吉雅和完琦并不在意那许多,和娜仁图雅凑在一处,指指这指指那儿,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阿日斯兰的眼神不时落在宝娴身上,最终勇敢地走向她。
容歆担心格格们掉下去,一直关注着每一个人,自然注意到阿日斯兰的动作,也注意到宝娴羞红的脸和不自觉后退地脚步。
吉雅三人更是促狭地盯着两人偷笑,容歆冲着她们轻轻摇头,才教三人收敛一些,只用眼角余光去看他们二人。
宝娴只是害羞,该有的礼节半分不差,在阿日斯兰站定在两步外后,福了福身,温柔道:“世子。”
“格格。”阿日斯兰拱手,不同于一般蒙古人,斯文道,“我父王已派人到京中接我们兄妹二人回蒙古,再见之期不知在何时,日后格格若有机会再到蒙古,我们兄妹二人便做东道主,请格格们去骑马打猎。”
宝娴至今也不喜欢骑马打猎,但她经当年之事后,懂得些从前一直不以为然的道理,那便是武力确实在很多时候能够有大用处。
她对练武没有兴致,却可以强健身体,因此对阿日斯兰的话倒也不排斥,笑着应下来,只是应下之后,又歉道:“可惜我不擅骑射,若果真还有机会,希望不会扫世子的兴。”
阿日斯兰闻言,不以为意道:“我与格格相识后,便觉格格虽外表像这江南般柔美温婉,实则骨血中仍然有草原儿女的血性,草原欢迎所有的勇士。”
“勇士”一出,也在偷听的容歆险些笑出声来,她甚至不用看,便知宝娴此时的神情定然也微妙至极。
蒙古出来的男人,某些方面倒是一脉相承。
而另一边,大阿哥看阿日斯兰靠近女儿,一对儿少年少女还有说有笑的,眼睛里几欲冒火,脚步一动便欲过去“拆散”他们。
太子动作极快地抓住大阿哥的手臂,笑道:“大哥,江宁知府说给皇阿玛准备了贺礼,你不留在此处,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