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番外_374
他到时,谢萌和齐远恒正在田头,旁边围着不少人,有农户,也有士子,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不知道正在做什么。
有眼尖的士子,看到孙县令过来,纷纷作揖行礼。
“孙大人,快到这里来!”齐远恒听到外头的动静,抬眼一望,看到了孙柯,扬声招呼。
“孙大人,你来得正巧,有好东西。”谢萌也笑着说道。
“是什么好东西?”孙柯走近了,人群就分开了一条道,供他出入。
他进了内圈,才发现众人是在围观几名农户耕地。
农户们分成了三列,一列有个半大的孩子在前头牵着牛,后头有一农户扶着犁行走,这是惯常的耕地法,并无稀奇之处。另外一列前头没有牛,农户独自扶着一个木制的工具,一下又一下地用脚踩着耕地。最后一列,则是有一农户手里拿着锄头在挖地。
就耕地的速度而言,有牛拉的那列已经耕了很长一段距离,而用脚踩着的农户才耕了一小段距离,用锄头挖的那名农户则落在了最后面,不过众人既不看前头,也不看后头,目光都牢牢盯着中间的那名农户。
孙柯的注意力,也被中间那人吸引住了,他仔细看了一会儿,终于看出了门道,击掌赞道:“的确是好东西,这叫什么,谁想出来的?若是上报陛下,必得嘉奖。”
“这是踏犁,又叫脚犁,不是我等想出来的,是边远山区缺牛之地的农户想出来的。”齐远恒简单介绍了一下前事。
前几日,张族长,就是这个村庄的族长,跑来问齐远恒,春耕的时候,他们庄里的牛不够使,许多人家只能用锄头挖地,费时又费力,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齐远恒就召集了人手帮他想办法,众人七嘴八舌,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多养几头牛,比如是不是用人拉犁,比如每家都用牛耕一点地,再用锄头挖一点地,不过这些办法对现在的困境帮助不大,而且比较不知世事。
牛是最重要的畜力,是耕地的主力,如果能养,农户们肯定愿意养。但是买一头小牛犊需要不少钱,而且养牛也要花钱,还有牛一旦病死,就有血本无归的风险,所以不少农户买不起养不起也不敢养。
至于为什么不用人拉犁,是因为人没有牛力气大,大概七八个壮劳力才顶得上一头壮牛的力气吧。普通的农户家,最多有两三个壮劳力,用来拉犁速度很慢,各自用锄头挖地还快点呢。
最后那个建议,有牛的人家,自家的地耕完了,愿意帮其他人家耕地是情分,让他们提前帮忙,显然是其他人家不知礼数了。
这些路都不通,士子们也没办法了,有些人被最近的事打击得都有些灰心了。读书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什么都懂,如今才知道,他们还嫩着呢。
他们正丧气的时候,有边远地区来的士子,突然回忆起了他曾经看到过的踏犁,才让士子们又恢复了一点自信。
那名士子手头没有实物,脑中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不过在座的都是聪明人,根据他的描述,很快就把东西画了出来,又让人把图样送到了县城里面打造。
踏犁的扶手、犁杠,脚踏木都是木制的,只有掘土用的铧口是铁制的,打造起来简单方便,价格也不贵,至于实用不实用,现在就要见分晓了。
三列农户各自耕地,用牛拉犁的不用说,肯定耕得又快又好,其他两名农户拍马都赶不上。用踏犁的农户,和用锄头挖地的农户,也很快分出了高下,踏犁的速度和牛不能比,但是比用锄头挖起码快了一倍。
“牛拉犁既能深耕,也能浅耕,是最好的。踏犁只能浅耕,不过比起用锄头挖地,省力多了。谢大人,孙大人,你们觉得怎么样,有推广的必要吗?”齐远恒对这场比试,做了个小小的总结,才问道。
谢萌和孙柯自然同时赞好。
有牛的农户,那没得说,肯定用牛耕地,但是家里没牛的农户,用踏犁代替,比用锄头挖快了一倍,不至于太误农时。
“谢大人,齐大居士,向陛下上书的事,就由二位来吧。”孙柯不愿让他们生出他是来抢功的感觉,当先提议。
“本官只是恰逢其会,既无功劳,也无苦劳,还是齐大居士来吧。”谢萌肯定不会去和齐远恒抢功,连忙摆了摆手。
“不管是记起踏犁来的,画出图样来的,还是去监督打造的,都不是我,这折子我上不合适,不如让参与的士子自述,孙大人再替他们把把关,代为呈送陛下吧。”齐远恒也出言推辞了。
虽说这事他没起什么大作用,但是这折子他要是上了,必有他的一份功劳。不过他没打算在官场上混,有没有这份功劳不重要,所以这份功劳,他就决定给孙柯了。
至于让这些小士子自己去上书,什么时候到皇帝手里就很难说了。不管是孙柯,还是谢萌,都有办法代呈,谢萌甚至更合适,他是民议司的主事,又是皇帝的狗腿子,大概更容易见到皇帝,不过齐远恒不乐意分润功劳给他,才没有选择他。
孙柯同样明白这一点,他想了想,就没有继续推辞。
他的确没有快捷的办法把奏折呈到皇帝面前,但是永宁侯可以,由永宁侯代呈御前,皇帝看到这个消息,必然龙心大悦,连带着代呈的永宁侯也能从中得益,这功劳可以说是见者有份了。
“不知道是哪位士子记起这踏犁来的?”孙柯心中有了计较,往人群里扫了一眼,询问道。
“回县尊大人,是学生。”有一青衫士子,站了出来,拱手为礼,回道。
“好,后生可畏,由你来执笔,将这事细细禀报给陛下,可否?”
“学生愿勉力一试。”这名士子当然明白,这是君前露脸的大好机会,兴奋得脸都红了。
“你须记住一点,陛下不爱烦琐,上书叙事须条理清晰,简洁明要。等你写完了,就送到县衙来给本官看看吧。”
“多谢县尊大人赐教。”
给皇帝上书,有格式有法度,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坑,孙柯愿意拨冗提点,对这士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大好事。
“去吧。”
有眼尖的士子,看到孙县令过来,纷纷作揖行礼。
“孙大人,快到这里来!”齐远恒听到外头的动静,抬眼一望,看到了孙柯,扬声招呼。
“孙大人,你来得正巧,有好东西。”谢萌也笑着说道。
“是什么好东西?”孙柯走近了,人群就分开了一条道,供他出入。
他进了内圈,才发现众人是在围观几名农户耕地。
农户们分成了三列,一列有个半大的孩子在前头牵着牛,后头有一农户扶着犁行走,这是惯常的耕地法,并无稀奇之处。另外一列前头没有牛,农户独自扶着一个木制的工具,一下又一下地用脚踩着耕地。最后一列,则是有一农户手里拿着锄头在挖地。
就耕地的速度而言,有牛拉的那列已经耕了很长一段距离,而用脚踩着的农户才耕了一小段距离,用锄头挖的那名农户则落在了最后面,不过众人既不看前头,也不看后头,目光都牢牢盯着中间的那名农户。
孙柯的注意力,也被中间那人吸引住了,他仔细看了一会儿,终于看出了门道,击掌赞道:“的确是好东西,这叫什么,谁想出来的?若是上报陛下,必得嘉奖。”
“这是踏犁,又叫脚犁,不是我等想出来的,是边远山区缺牛之地的农户想出来的。”齐远恒简单介绍了一下前事。
前几日,张族长,就是这个村庄的族长,跑来问齐远恒,春耕的时候,他们庄里的牛不够使,许多人家只能用锄头挖地,费时又费力,问他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齐远恒就召集了人手帮他想办法,众人七嘴八舌,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多养几头牛,比如是不是用人拉犁,比如每家都用牛耕一点地,再用锄头挖一点地,不过这些办法对现在的困境帮助不大,而且比较不知世事。
牛是最重要的畜力,是耕地的主力,如果能养,农户们肯定愿意养。但是买一头小牛犊需要不少钱,而且养牛也要花钱,还有牛一旦病死,就有血本无归的风险,所以不少农户买不起养不起也不敢养。
至于为什么不用人拉犁,是因为人没有牛力气大,大概七八个壮劳力才顶得上一头壮牛的力气吧。普通的农户家,最多有两三个壮劳力,用来拉犁速度很慢,各自用锄头挖地还快点呢。
最后那个建议,有牛的人家,自家的地耕完了,愿意帮其他人家耕地是情分,让他们提前帮忙,显然是其他人家不知礼数了。
这些路都不通,士子们也没办法了,有些人被最近的事打击得都有些灰心了。读书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什么都懂,如今才知道,他们还嫩着呢。
他们正丧气的时候,有边远地区来的士子,突然回忆起了他曾经看到过的踏犁,才让士子们又恢复了一点自信。
那名士子手头没有实物,脑中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不过在座的都是聪明人,根据他的描述,很快就把东西画了出来,又让人把图样送到了县城里面打造。
踏犁的扶手、犁杠,脚踏木都是木制的,只有掘土用的铧口是铁制的,打造起来简单方便,价格也不贵,至于实用不实用,现在就要见分晓了。
三列农户各自耕地,用牛拉犁的不用说,肯定耕得又快又好,其他两名农户拍马都赶不上。用踏犁的农户,和用锄头挖地的农户,也很快分出了高下,踏犁的速度和牛不能比,但是比用锄头挖起码快了一倍。
“牛拉犁既能深耕,也能浅耕,是最好的。踏犁只能浅耕,不过比起用锄头挖地,省力多了。谢大人,孙大人,你们觉得怎么样,有推广的必要吗?”齐远恒对这场比试,做了个小小的总结,才问道。
谢萌和孙柯自然同时赞好。
有牛的农户,那没得说,肯定用牛耕地,但是家里没牛的农户,用踏犁代替,比用锄头挖快了一倍,不至于太误农时。
“谢大人,齐大居士,向陛下上书的事,就由二位来吧。”孙柯不愿让他们生出他是来抢功的感觉,当先提议。
“本官只是恰逢其会,既无功劳,也无苦劳,还是齐大居士来吧。”谢萌肯定不会去和齐远恒抢功,连忙摆了摆手。
“不管是记起踏犁来的,画出图样来的,还是去监督打造的,都不是我,这折子我上不合适,不如让参与的士子自述,孙大人再替他们把把关,代为呈送陛下吧。”齐远恒也出言推辞了。
虽说这事他没起什么大作用,但是这折子他要是上了,必有他的一份功劳。不过他没打算在官场上混,有没有这份功劳不重要,所以这份功劳,他就决定给孙柯了。
至于让这些小士子自己去上书,什么时候到皇帝手里就很难说了。不管是孙柯,还是谢萌,都有办法代呈,谢萌甚至更合适,他是民议司的主事,又是皇帝的狗腿子,大概更容易见到皇帝,不过齐远恒不乐意分润功劳给他,才没有选择他。
孙柯同样明白这一点,他想了想,就没有继续推辞。
他的确没有快捷的办法把奏折呈到皇帝面前,但是永宁侯可以,由永宁侯代呈御前,皇帝看到这个消息,必然龙心大悦,连带着代呈的永宁侯也能从中得益,这功劳可以说是见者有份了。
“不知道是哪位士子记起这踏犁来的?”孙柯心中有了计较,往人群里扫了一眼,询问道。
“回县尊大人,是学生。”有一青衫士子,站了出来,拱手为礼,回道。
“好,后生可畏,由你来执笔,将这事细细禀报给陛下,可否?”
“学生愿勉力一试。”这名士子当然明白,这是君前露脸的大好机会,兴奋得脸都红了。
“你须记住一点,陛下不爱烦琐,上书叙事须条理清晰,简洁明要。等你写完了,就送到县衙来给本官看看吧。”
“多谢县尊大人赐教。”
给皇帝上书,有格式有法度,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坑,孙柯愿意拨冗提点,对这士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大好事。
“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