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所以《三字经》要成书面世,大部分都要他来重新编写。之前宁砚有官在身,就只是做了一些准备,并没有开始动笔。直到这次,他才用大把的闲暇时间来编写《三字经》。
《三字经》虽然看起来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编起来却一点都不容易。所幸宁砚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一壶茶,几张纸就能坐上一天。
修修改改,成文虽然不多,但已经有了真正的《三字经》的一些韵味了。等赈灾结束了,还可以送去翰林院,让里面的人帮着斧正斧正。
听宁砚这么问,夏敬沉吟了一会儿后回答道:“我私以为,若能成书,应当不逊于《千字文》。具体的你应该去请教纪太傅,他乃天下文宗之首,由他来判定才有意义。”
宁砚点了点头。“这文还未写完。等哪一天我写完了,就去找纪太傅。大人,不知大约还有多久能到三峡?”
“照这样的速度再有三五天就能到了,之后的路就不这么好走了。”
**
半个月后,潼川府下辖蓬英县。
宁砚坐在马车中,一直撩着车帘看着外面的一切,用满目疮痍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大地显然才被洪水肆虐过不久,只留下了一些枯树枯草。
只有一些鸟雀在还没有完全干涸的地上跳来跳去,寻找吃食,看不到一个人影。有的地方还能见到因为地震而产生的地裂缝。
天灾无情啊!
不知道走了多久,宁砚的视线中出现了半天来看到的第一个人,一个干瘦的男人。男人站在那里愣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拄着树枝一瘸一拐的就往东跑去。
宁砚本来还想下去询问上两句,见此就只能作罢。但没过多久的时间,马车突然停了下来,宁砚撩开帘子向前看去,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朝这里涌了过来。
看到为首的马车停下后,这群人纷纷跪了下来,一边磕头一边哭喊着。
“大人,救救我们!给我们一点吃的吧——”
“大人,行行好,施舍我们一点吧……”
男女老少哭泣祈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宁砚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直接就掀开帘子跳下了马车,前面的夏敬也从马车上下来了,宁砚就快步走上去站在了夏敬的左后方。
“你们可都是蓬英县人?”夏敬走至难民前方沉声问道。
“是是是,大人,我们都是。大人,求求您救救我们!我们真的熬不下去了!”
“你们放心,朝廷派本官来就是为了赈灾,你们都是大凉的子民,陛下和朝廷不会对你们不管不顾的。”夏敬扬声安抚道。
“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夏敬又问。
难民中的一个人回答道:“不远了,走上一个时辰就能到了。”
夏敬颔首。“好。你们跟着我们。到了县城以后就发放赈灾粮。”
难民们一听这话,纷纷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说着,一群人相互扶持着站了起来,往押粮的队伍后面走去。宁砚拦住了一个抱着小孩儿的妇人,温声道:“把他放到马车上去,你抱着也不容易。”
妇人自己都是饿的脚步虚浮,更何况还抱着一个孩子。宁砚担心这一个时辰的路程她能不能走下来。
妇人却胆怯犹豫的不敢答应。“大人,我……民妇……”
“让孩子去马车上,我们就能早点到县城了。”
妇人听此,就不拒绝了。抱着孩子就在宁砚面前跪下了。“民妇谢过大人。”
宁砚连忙伸手扶起了她,让人帮着妇人把孩子安顿到了马车上。之后又让几个光着脚丫的瘦弱幼童都安排到了马车上。
夏敬看着宁砚的举动,眼中划过了一抹赞赏的神色。一挥袖,也不上马车了,对一名随从交待道:“把难民中行动艰难的老人安顿到马车上,本官步行。”
随从怔了一下,随即应到。“是。”
难民们见两人如此,许多人泣道:“咱们真是遇到活菩萨了。”
往县城走的时候宁砚也没闲着,而是跟着难民问了很多情况。从成都府和巴州义仓运来的粮早在半个月前就没有了。
城里的米价也早就从原来的一斤七文钱变成了五十文一斤,他们根本就买不起。一些地方还能好一些,地震虽然毁了房屋,到庄稼还保留了不少。再撑上一段时间就能收获一点东西了。
而他们这里,地震又引发了洪水,什么都冲的干干净净。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靠着赈灾粮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只能靠着撅树根,野草过活。从地震洪水活下来的人,又有一部分被活生生的饿死了。
唯一好一点的事情就是现在已经五月份,虽然没有片瓦遮身,但也不会受冻。不然还不知道还要再死上多少人。
宁砚听着,更加痛恶起现在应该被关押在潼川府大牢中的两个人起来。大凉的救灾机制在他看来是比较完善的,像潼川府这样的重镇,仓廪的储量绝对不少。
要不是那两个人私自售卖官粮,这里的人肯定能撑到朝廷派发赈灾粮,那样不知道要少枉死多少人。更别说如果没有用命上京告御状的小吏,潼川府的坟冢又要多上多少。
在往县城走的路上,又陆续有不少附近的村民加入了队伍,跟着他们往县城走。一路上,都是眼巴巴的看着那些押送的赈灾粮。那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了。
一行人到县城外后就停下了,让人去通知县衙的人后,夏敬当即就下令,所有官兵就地安营,生火做饭,分发难民。
看着争先恐后去领食物的难民,夏敬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唉!一场大震,一场人祸,万人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宁砚听着,也沉重的摇了摇头。
不多时,蓬英县县令就带着县衙的一帮人赶了过来,见了夏敬,二话不说就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下官蓬英县县令黄舟学携县衙一干人等拜见次辅大人!”
“行了,也别多礼了。赈灾事宜要紧。”
等县令起来后,夏敬询问道:“你这里离府城有多远,离台洪县又有多远?”
县令赶忙回到:“走的话,到府城一天半,到台洪县两天。”
“本官还有去府城主持事宜,这里的一切就交给你的负责,本官会留下一部分赈灾粮,你安顿好本县的同时,还要辅助台洪县。
交待你之事必须要办妥当,本官回京自会上报朝廷。若有敢怠慢的地方,本官决不轻饶!”
县令心头一跳,郑重道:“下官领命。”
在蓬英县只是停留了这么一会儿,宁砚等人就离开蓬英县继续往府城而去。而从蓬英县离开后,一个从上元府出发时就在他脑海中萌发的念头也开始渐渐成型。
以工代赈!
这种主动救灾的方式他以前在研究宋史的时候见名臣范仲淹这么做过。也许这次,他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64章
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马蹄所过之处, 一片尘土飞扬。
十数声勒马的声音响起, 为首的身穿甲胄的男人扬声喊到:“敢问前方可是内阁次辅夏大人尊驾?”
最前方的马车停下,车夫扭身将马车帘子撩开, 露出了里面端坐着的一身紫服,头戴直脚幞头,腰佩紫金鱼袋的夏敬。
来将神色一肃, 当即下马,身后士兵纷纷效仿,单膝跪下。
“卑职潼川府厢军都指挥使鲁翼卢见过次辅大人!”
“鲁将军请起。”夏敬威严出声。“还请鲁将军开路, 引吾等入主府衙。”
“卑职领命!”鲁翼卢肃然起身, 转身令到:“众将士上马,随本使回程!”
“是!”
队伍再次启程, 没用多久的时间一行人就进了潼川府府城。距离大震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府城里倒塌的城墙和房屋已经被重建了一部分。
而且毕竟是府城,恢复的也比其他地方更快,不像他们中途路过的村庄, 哀鸿遍野,饿殍遍地。
在鲁翼卢带兵接管府城之后,为了府城的治安,就将疯狂涌进来的难民拦在了城外, 是以府城内看起来还算稳定。
鲁翼卢一路将他们领进了府衙。在那场大震中, 府衙也未能避免, 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经过修整重建之后, 也不过恢复了一半而已。
议事堂中,夏敬在主座上坐下,宁砚几人依次在左右次座坐下。连水都没喝一口,夏敬便问起鲁翼卢潼川府的情况。
“北边三县以及东边二县受灾严重,尤其是蓬英县,大震震塌了河堤,那时又恰逢三天大雨,导致洪水肆虐,死伤不知其数。南边受灾最轻,但灾民亦有不少。
卑职大致的统计过,整个潼川府境内,受难百姓不下于三十万。从成都府和巴州运来的粮食半个月前就已经基本告罄。
还有半个月,数县的稻子灾后留存的稻子就能收割,但量不多,即使朝廷免赋,要救三十万人还是不够。
府城内几家粮商靠着囤积的粮食,趁机哄抬米价,不知道有多少人倾尽家产,甚至卖儿鬻女才能换的几口吃食,简直可恶至极!要不是有律例在,卑职真想带兵去抄了那些人的家!”
夏敬听后沉默了好一会儿,而后开口道:“梁鸣、曹邢二人何在?”
“在大牢里关着。”
“即刻去张贴告示,言明梁、曹二人罪状,并广告府城百姓,明日在闹市公开处决两人。”夏敬说着,眼中一片厉色。
赈灾,就从这两个罪人入手!
鲁翼卢铿锵有力道:“是!”
“派你手下厢军以及府衙一干人等接手赈粮,在城外设施粥棚,分发赈粮。同时派遣专人将赈粮送往其他各县。本官会派官吏督察,若有人敢贪墨赈粮,一律严惩!”
夏敬说完后,看向了宁砚,温厚道:“阁老常赞你行事不按常法,往往有新颖超脱之举,你可以说说你的看法。”
鲁翼卢闻言看向了宁砚。对这位年少便衣绯服的户部侍郎,即使他远在千里的潼川也有耳闻。
尤其是累进田赋施行的第一年,潼川府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巴不得把他当作救苦救难的菩萨供起来,也有人恨他恨的牙痒痒。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新法施行后,潼川府的税收增长了不少,给他们发军饷时都爽快了不少。
宁砚点头道:“下官确有一些想法,可能有不当地方,还望大人海涵勿怪。”
夏敬应允到:“无妨,你尽管直言。”
宁砚这才将自己心中的一系列的想法娓娓道来,至于到底能不能在实际中进行,夏敬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判断。
“首先应该扩充粮源。赈银赈粮目前虽足,但毕竟有限,然灾民量巨,消耗尤甚。府城富庶,而且受灾最轻,富商巨贾数不在少,无论前朝亦或是今朝,都有从民间富商募集钱财,赈济灾民的做法,但收效甚微。”
“商人图利,而少有家国天下之心,独善其身易,而兼济天下难。所以可以顺势为之,以利诱导。商人位低而家富,能吸引他们的无非升位而已。但如东汉灵帝卖官鬻爵,实为下下策,有损国祚。”
“而科举则不同。若给予商人子弟入学读书,参加科举的名额,不但能换来他们的捐银,还能为朝廷扩大纳收英才的范围。”
大凉商贸繁盛,国库收入有相当一部分就来源于商人,与宋朝的情况特别类似。而宋朝开放了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的限制,在大凉也会是迟早的事情。
而这一次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能带来双赢局面的契机。
“其二,要着手调控粮价,粮商此刻能漫天要价,无非一个字,‘缺’而已。朝廷设常平仓,谷贱籴,谷贵粜,以此来稳定粮价。但如今常平仓已空,无可粜之粮,就需另谋他法。”
“成都府毗邻潼川府,赖都江堰庇护,常年粮丰,粮价稳而低。而如今潼川府粮价数倍于成都府,若使人告知成都府粮商粮价,巨利驱使之下,他们定会携粮往来潼川府。如此,米粮盈溢之下,则谷贵之难可解。”
夏敬越听越有意思。对宁砚说的这两点,他觉得简直是妙之又妙。朝廷几不用出力,仅仅是调动民间商贾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他不禁开始佩服起萧旻的先见之明来。此子果真有大才,潼川之行带上他,实在是明智之举。
“其三,以工代赈。潼川府如今百废待兴,民房暂且不提,官衙、官仓积蓄重修、修缮,如此何不招募城外难民以用之。”
“一则难民可凭己力得粮得财,二来官府可恢复官署官仓。同时,可以召集附近寺庙主持僧人,告谕: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寺院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土木,重整寺庙。”
“用这样招工的方式来代替纯粹的赈济,不但能达到救助难民的目的,还能用较小的代价和较快的速度来进行灾后的重建。”
</div>
</div>
《三字经》虽然看起来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编起来却一点都不容易。所幸宁砚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一壶茶,几张纸就能坐上一天。
修修改改,成文虽然不多,但已经有了真正的《三字经》的一些韵味了。等赈灾结束了,还可以送去翰林院,让里面的人帮着斧正斧正。
听宁砚这么问,夏敬沉吟了一会儿后回答道:“我私以为,若能成书,应当不逊于《千字文》。具体的你应该去请教纪太傅,他乃天下文宗之首,由他来判定才有意义。”
宁砚点了点头。“这文还未写完。等哪一天我写完了,就去找纪太傅。大人,不知大约还有多久能到三峡?”
“照这样的速度再有三五天就能到了,之后的路就不这么好走了。”
**
半个月后,潼川府下辖蓬英县。
宁砚坐在马车中,一直撩着车帘看着外面的一切,用满目疮痍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大地显然才被洪水肆虐过不久,只留下了一些枯树枯草。
只有一些鸟雀在还没有完全干涸的地上跳来跳去,寻找吃食,看不到一个人影。有的地方还能见到因为地震而产生的地裂缝。
天灾无情啊!
不知道走了多久,宁砚的视线中出现了半天来看到的第一个人,一个干瘦的男人。男人站在那里愣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拄着树枝一瘸一拐的就往东跑去。
宁砚本来还想下去询问上两句,见此就只能作罢。但没过多久的时间,马车突然停了下来,宁砚撩开帘子向前看去,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朝这里涌了过来。
看到为首的马车停下后,这群人纷纷跪了下来,一边磕头一边哭喊着。
“大人,救救我们!给我们一点吃的吧——”
“大人,行行好,施舍我们一点吧……”
男女老少哭泣祈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宁砚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直接就掀开帘子跳下了马车,前面的夏敬也从马车上下来了,宁砚就快步走上去站在了夏敬的左后方。
“你们可都是蓬英县人?”夏敬走至难民前方沉声问道。
“是是是,大人,我们都是。大人,求求您救救我们!我们真的熬不下去了!”
“你们放心,朝廷派本官来就是为了赈灾,你们都是大凉的子民,陛下和朝廷不会对你们不管不顾的。”夏敬扬声安抚道。
“这里离县城还有多远?”夏敬又问。
难民中的一个人回答道:“不远了,走上一个时辰就能到了。”
夏敬颔首。“好。你们跟着我们。到了县城以后就发放赈灾粮。”
难民们一听这话,纷纷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说着,一群人相互扶持着站了起来,往押粮的队伍后面走去。宁砚拦住了一个抱着小孩儿的妇人,温声道:“把他放到马车上去,你抱着也不容易。”
妇人自己都是饿的脚步虚浮,更何况还抱着一个孩子。宁砚担心这一个时辰的路程她能不能走下来。
妇人却胆怯犹豫的不敢答应。“大人,我……民妇……”
“让孩子去马车上,我们就能早点到县城了。”
妇人听此,就不拒绝了。抱着孩子就在宁砚面前跪下了。“民妇谢过大人。”
宁砚连忙伸手扶起了她,让人帮着妇人把孩子安顿到了马车上。之后又让几个光着脚丫的瘦弱幼童都安排到了马车上。
夏敬看着宁砚的举动,眼中划过了一抹赞赏的神色。一挥袖,也不上马车了,对一名随从交待道:“把难民中行动艰难的老人安顿到马车上,本官步行。”
随从怔了一下,随即应到。“是。”
难民们见两人如此,许多人泣道:“咱们真是遇到活菩萨了。”
往县城走的时候宁砚也没闲着,而是跟着难民问了很多情况。从成都府和巴州义仓运来的粮早在半个月前就没有了。
城里的米价也早就从原来的一斤七文钱变成了五十文一斤,他们根本就买不起。一些地方还能好一些,地震虽然毁了房屋,到庄稼还保留了不少。再撑上一段时间就能收获一点东西了。
而他们这里,地震又引发了洪水,什么都冲的干干净净。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靠着赈灾粮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只能靠着撅树根,野草过活。从地震洪水活下来的人,又有一部分被活生生的饿死了。
唯一好一点的事情就是现在已经五月份,虽然没有片瓦遮身,但也不会受冻。不然还不知道还要再死上多少人。
宁砚听着,更加痛恶起现在应该被关押在潼川府大牢中的两个人起来。大凉的救灾机制在他看来是比较完善的,像潼川府这样的重镇,仓廪的储量绝对不少。
要不是那两个人私自售卖官粮,这里的人肯定能撑到朝廷派发赈灾粮,那样不知道要少枉死多少人。更别说如果没有用命上京告御状的小吏,潼川府的坟冢又要多上多少。
在往县城走的路上,又陆续有不少附近的村民加入了队伍,跟着他们往县城走。一路上,都是眼巴巴的看着那些押送的赈灾粮。那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了。
一行人到县城外后就停下了,让人去通知县衙的人后,夏敬当即就下令,所有官兵就地安营,生火做饭,分发难民。
看着争先恐后去领食物的难民,夏敬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唉!一场大震,一场人祸,万人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宁砚听着,也沉重的摇了摇头。
不多时,蓬英县县令就带着县衙的一帮人赶了过来,见了夏敬,二话不说就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下官蓬英县县令黄舟学携县衙一干人等拜见次辅大人!”
“行了,也别多礼了。赈灾事宜要紧。”
等县令起来后,夏敬询问道:“你这里离府城有多远,离台洪县又有多远?”
县令赶忙回到:“走的话,到府城一天半,到台洪县两天。”
“本官还有去府城主持事宜,这里的一切就交给你的负责,本官会留下一部分赈灾粮,你安顿好本县的同时,还要辅助台洪县。
交待你之事必须要办妥当,本官回京自会上报朝廷。若有敢怠慢的地方,本官决不轻饶!”
县令心头一跳,郑重道:“下官领命。”
在蓬英县只是停留了这么一会儿,宁砚等人就离开蓬英县继续往府城而去。而从蓬英县离开后,一个从上元府出发时就在他脑海中萌发的念头也开始渐渐成型。
以工代赈!
这种主动救灾的方式他以前在研究宋史的时候见名臣范仲淹这么做过。也许这次,他也可以尝试一下。
第64章
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马蹄所过之处, 一片尘土飞扬。
十数声勒马的声音响起, 为首的身穿甲胄的男人扬声喊到:“敢问前方可是内阁次辅夏大人尊驾?”
最前方的马车停下,车夫扭身将马车帘子撩开, 露出了里面端坐着的一身紫服,头戴直脚幞头,腰佩紫金鱼袋的夏敬。
来将神色一肃, 当即下马,身后士兵纷纷效仿,单膝跪下。
“卑职潼川府厢军都指挥使鲁翼卢见过次辅大人!”
“鲁将军请起。”夏敬威严出声。“还请鲁将军开路, 引吾等入主府衙。”
“卑职领命!”鲁翼卢肃然起身, 转身令到:“众将士上马,随本使回程!”
“是!”
队伍再次启程, 没用多久的时间一行人就进了潼川府府城。距离大震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府城里倒塌的城墙和房屋已经被重建了一部分。
而且毕竟是府城,恢复的也比其他地方更快,不像他们中途路过的村庄, 哀鸿遍野,饿殍遍地。
在鲁翼卢带兵接管府城之后,为了府城的治安,就将疯狂涌进来的难民拦在了城外, 是以府城内看起来还算稳定。
鲁翼卢一路将他们领进了府衙。在那场大震中, 府衙也未能避免, 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经过修整重建之后, 也不过恢复了一半而已。
议事堂中,夏敬在主座上坐下,宁砚几人依次在左右次座坐下。连水都没喝一口,夏敬便问起鲁翼卢潼川府的情况。
“北边三县以及东边二县受灾严重,尤其是蓬英县,大震震塌了河堤,那时又恰逢三天大雨,导致洪水肆虐,死伤不知其数。南边受灾最轻,但灾民亦有不少。
卑职大致的统计过,整个潼川府境内,受难百姓不下于三十万。从成都府和巴州运来的粮食半个月前就已经基本告罄。
还有半个月,数县的稻子灾后留存的稻子就能收割,但量不多,即使朝廷免赋,要救三十万人还是不够。
府城内几家粮商靠着囤积的粮食,趁机哄抬米价,不知道有多少人倾尽家产,甚至卖儿鬻女才能换的几口吃食,简直可恶至极!要不是有律例在,卑职真想带兵去抄了那些人的家!”
夏敬听后沉默了好一会儿,而后开口道:“梁鸣、曹邢二人何在?”
“在大牢里关着。”
“即刻去张贴告示,言明梁、曹二人罪状,并广告府城百姓,明日在闹市公开处决两人。”夏敬说着,眼中一片厉色。
赈灾,就从这两个罪人入手!
鲁翼卢铿锵有力道:“是!”
“派你手下厢军以及府衙一干人等接手赈粮,在城外设施粥棚,分发赈粮。同时派遣专人将赈粮送往其他各县。本官会派官吏督察,若有人敢贪墨赈粮,一律严惩!”
夏敬说完后,看向了宁砚,温厚道:“阁老常赞你行事不按常法,往往有新颖超脱之举,你可以说说你的看法。”
鲁翼卢闻言看向了宁砚。对这位年少便衣绯服的户部侍郎,即使他远在千里的潼川也有耳闻。
尤其是累进田赋施行的第一年,潼川府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巴不得把他当作救苦救难的菩萨供起来,也有人恨他恨的牙痒痒。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新法施行后,潼川府的税收增长了不少,给他们发军饷时都爽快了不少。
宁砚点头道:“下官确有一些想法,可能有不当地方,还望大人海涵勿怪。”
夏敬应允到:“无妨,你尽管直言。”
宁砚这才将自己心中的一系列的想法娓娓道来,至于到底能不能在实际中进行,夏敬肯定也会有相应的判断。
“首先应该扩充粮源。赈银赈粮目前虽足,但毕竟有限,然灾民量巨,消耗尤甚。府城富庶,而且受灾最轻,富商巨贾数不在少,无论前朝亦或是今朝,都有从民间富商募集钱财,赈济灾民的做法,但收效甚微。”
“商人图利,而少有家国天下之心,独善其身易,而兼济天下难。所以可以顺势为之,以利诱导。商人位低而家富,能吸引他们的无非升位而已。但如东汉灵帝卖官鬻爵,实为下下策,有损国祚。”
“而科举则不同。若给予商人子弟入学读书,参加科举的名额,不但能换来他们的捐银,还能为朝廷扩大纳收英才的范围。”
大凉商贸繁盛,国库收入有相当一部分就来源于商人,与宋朝的情况特别类似。而宋朝开放了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的限制,在大凉也会是迟早的事情。
而这一次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能带来双赢局面的契机。
“其二,要着手调控粮价,粮商此刻能漫天要价,无非一个字,‘缺’而已。朝廷设常平仓,谷贱籴,谷贵粜,以此来稳定粮价。但如今常平仓已空,无可粜之粮,就需另谋他法。”
“成都府毗邻潼川府,赖都江堰庇护,常年粮丰,粮价稳而低。而如今潼川府粮价数倍于成都府,若使人告知成都府粮商粮价,巨利驱使之下,他们定会携粮往来潼川府。如此,米粮盈溢之下,则谷贵之难可解。”
夏敬越听越有意思。对宁砚说的这两点,他觉得简直是妙之又妙。朝廷几不用出力,仅仅是调动民间商贾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他不禁开始佩服起萧旻的先见之明来。此子果真有大才,潼川之行带上他,实在是明智之举。
“其三,以工代赈。潼川府如今百废待兴,民房暂且不提,官衙、官仓积蓄重修、修缮,如此何不招募城外难民以用之。”
“一则难民可凭己力得粮得财,二来官府可恢复官署官仓。同时,可以召集附近寺庙主持僧人,告谕: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寺院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土木,重整寺庙。”
“用这样招工的方式来代替纯粹的赈济,不但能达到救助难民的目的,还能用较小的代价和较快的速度来进行灾后的重建。”
</div>
</div>